一入深秋,义乌的麦芽糖就新鲜上市了。“好吃得停不下来”,这是吃客们对它的评价。麦芽糖,是义乌的特产,也是让义乌市变成“国际义乌”的功臣之一。
鸡毛换糖,大生意飘洋。大约40年前,稠城镇湖清门的700块水泥板和廿叁里镇的小百货集市,共同开启了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此后,历经8次搬迁10余次扩容,义乌小商品市场不断发展,奠定了如今享誉世界的“国际商贸城”地位。
1988年,在义乌小商品市场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专业批发市场前夕,中国工商银行在距离稠城20公里的佛堂镇开设了储蓄所,也就是现在的佛堂支行前身。在这个素有“千年古镇、清风商埠、佛教圣地”之称的小镇,工行服务地方蝶变时,也完成了自身的蜕变,演绎了银行版的“鸡毛换糖”。
“义乌十八腔,方言是佛堂工行人的基本功。”
工行佛堂支行的独特,第一眼就能发现。它挂着两个“中国工商银行”的招牌,沿街一个,穿过天井还有一个。里面的招牌下,才是网点大堂的正门。这样的设置,在全国也并不多见。
大堂里人头济济,休息区、填单台、柜台前都是客户。“为什么大家都认可我们工行?我想是因为我们持之以恒的用心服务。”支行行长李旭燕一边用普通话向记者介绍网点情况,一边转头用佛堂方言跟来来往往的客户打招呼。
李旭燕是土生土长的佛堂人。支行20名员工中,16人都来自本地或周边街镇。“我们义乌十八腔,各个地方方言都有差异。不管是在大堂,还是外出服务,方言都是佛堂工行人的基本功。”支行联席行长杜义江来自义乌城区,他把自己定义为“外地人”。入行一年半,他已能流利地说一口佛堂话。
“和普通话相比,我们讲方言,这距离感就没有了,更加亲切。”李旭燕说。工行的牌子响,好比一坛好酒。如果能用一口佛堂话吆喝,居民觉得亲切,就会循声而来。
从鸡毛换糖开始,商业就写进了义乌人的基因里。工行的服务也和做生意一样,服务跟着客户走。城区网点上午9点开门,但小镇集市早,佛堂支行就把营业时间提前到上午8:30。支行地处闹市区,客户没地儿停车,工行就敲掉沿街两间门面,把天井改成停车场,把大堂挪到里间,工行也因此成为当时佛堂唯一一家带停车场的银行网点。
佛堂有工业公司1500家,是义乌的工业重镇,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当他们来网点办卡时,支行都会安排专人帮助指导填写信息。当遇到需核对客户住址、工作信息而客户无法提供时,工作人员便会主动去工地,“不把麻烦事留给客户。我们去向他的工程队核实,确认了就给办。”
佛堂支行传承了义乌人的创新精神,也坚持了吃苦耐劳的美德,一步一步立下工行口碑。
“跑遍106村,进村入户做行商。”
一根扁担,两个箩筐,义乌人拨着货郎鼓,挑着货郎担走南闯北、走街串巷,最终以鸡毛换糖换出了一个全新的义乌。在工行佛堂支行的发展历程中,也有这样走街串巷、进村入户做行商跑业务的经历。
2010年,佛堂工行的存款只有3.75亿元,在当地国有行中不具竞争力。如何迎头追赶?工行人拿出“鸡毛换糖”精神,用脚去开拓。
“我们那时候下村去办社保卡,全镇106个村,村村跑遍。”支行客户经理杨伟明回忆当年事,仍历历在目。“我们骑着摩托车去到各个村,逢人就发传单,村子里的围墙上也贴满了我们的广告。”有时候早上贴的宣传单,晚上就被别的广告覆盖,一面墙上总要“大战”好几个回合。
传单之外,村口还总能看到工行的横幅,“大意就是‘办金融业务&苍产蝉辫;首选工商银行’这类,就是刷存在感,通过各种方式向人推荐工行。”杨伟明说,这一原始的手段渐渐起了作用。银行网点里的人多起来了,大堂还特意开出“社保专窗”服务村民。
“靠着这股劲儿,到了2013年、2014年时,银行存款以年增1、2亿元的速度赶上来了。我们觉得市场打开了。”李旭燕说。随着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佛堂村民们的致富速度也在加快。揽储、抓存款,成为当地10多家金融机构的“赛事”。
“我们还是老办法,到居民家里去。”杨伟明说,与此前骑摩托车不同,这一次他们的装备升级了,每天下了班,一车载5人,开叁四辆车分头行动。“我们看到人家门开着,就跟他们聊天,天南海北什么都聊。要是门关着,就把宣传单页从门缝里塞进去。”杨伟明记得,那时候农村条件还比较差,进了村就没了路灯,大家打着手电筒摸索前进。夏天的时候,蚊子在耳边嗡嗡嗡,衣服汗湿能拧出水来。“村民们看到我们这么起早贪黑,他们也感动的。而且我们工行的牌子响亮,存款更放心。”
一次又一次的紧密接触,让工行与当地居民越来越熟络。“我们有时候去菜场、理发店,大家都认识我们,说我们工行真不错,从来没有听到过差评。”支行客户经理王国忠颇为自豪地说。这些好评,就是工行在当地金融机构中脱颖而出的底气。
“客户满意了,我们才能成功。”
“鸡毛最贱,可它养活了我们的祖祖辈辈;鸡毛最轻,可有点风它就能飞到天上去。”在早些年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中,老村长陈金水这样形容鸡毛。
让鸡毛起飞的风,有很多种,当小商品市场有了一定规模后,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无疑成了一股让它飞向更广阔天空的重要力量。
说起这股力量,李旭燕颇为自豪。“我们见证并帮助了很多白手起家的客户,看着他们由小变大。”不仅如此,工行的客户名单里,还有不少家族成员。“有一些我们服务了父辈,他们的子女再创业也找我们。还有的是把家里创业的兄弟姐妹,甚至七大姑八大姨都介绍过来。”
而今,佛堂的80后、90后都加入了创业大军,他们以新的方式,赓续着义乌鸡毛换糖的探索精神。
金康,80后,在义乌经营着一家年销售近1亿元的针织公司。2010年,他从高校辞职下海经商时,200万元“种子资金”就来自工行。赶上了制造业的好时候,10年时间里,他的公司扩容了四次,从原本村子里租来的300多㎡厂房,到如今拥有占地12亩的自有厂房,他的事业如乘风而上。
“我买厂房时,自有资金不够,就是找的工行。工行正好有一款产物,可以让厂房也像商品房一样做按揭,帮我解决了资金难题。”金康说,随着公司良好运转,这笔按揭,他很快就提前还款了。
10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金康直言“我们喝水不忘挖井人。”如今,来找金康营销的银行不少,但他均婉言谢绝。
像这样的公司,佛堂支行还有很多。“你说我们有什么好?其实很多产物都是同质化的,但这份陪伴的情谊是独一无二的。”李旭燕说。工行在佛堂扎根叁十多年来,员工们说得最多的词就是“服务”。这个词非常普通,但要做好却很难。在李旭燕看来,服务就是实实在在为客户排忧解难,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只有客户满意了,我们才能成功。”
在佛堂支行二楼的展示柜上,摆满了各种荣誉奖牌。李旭燕指着其中一块放在中间的奖牌说,“这是我们最看重的,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这块奖牌是“服务先进集体”。
做生意,讲究互利互惠才能长久。金融服务也如是,鸡毛换糖的时代已经远去,但鸡毛换糖蕴含的商业文化和这份能吃苦、能创新的精神却永续。“我们已经服务了佛堂两代人,未来还要以这份情,服务一代又一代佛堂人。”李旭燕颇为深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