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如何落好“共富工坊”这颗子,盘活“乡村振兴”这盘棋?在台州银保监分局的指导下,玉环农商银行通过红盟助力、金融加力、服务添力,发放“共富贷”7.9亿元,赋能“共富工坊”发展,铺就家门口的“共富路”。
“就业就在家门口”
在玉环海山乡大青村海上牧场上,一块块渔排接连挨着,漂浮在海面,村民们站在摇摇晃晃的渔排上忙着将从宁波象山进购来的一批大黄鱼“安家”。
“现在工作不好找,在这里帮忙,我每个月可以有2000多元的收入呢!”谈起“再就业”,大青村村民老赵手里忙着活,脸上洋溢着笑容。
年近60的老赵自从工厂失业后一直赋闲在家,年纪大加上文化水平不高,再就业就成了大难题。
“我们村交通不便,产业发展落后,常住人口只有80多人,大部分村民文化水平不高、年纪也大,很难找到工作。”大青村书记叶哲兵说,“村里滩涂养殖和海域养殖发展有基础,海域养殖面积大,只有盘活资源,才让村民有活干,生活有奔头。”
“怎么依托养殖业,发展‘共富工坊’,钱又从哪里来?”当大青村在为资金“烦恼”时,玉环农商银行“金融助富专员”主动上门,聚焦工坊立项、启动建设、常态运维等环节,全力提供服务优质、支撑有力的金融服务保障,帮助解决“共富工坊”建设资金问题。
“在农商行200万元的信贷支持下,我们“耕海牧渔”海上工坊对接引进水产养殖合作社,安排了40多名村民相继获得了就业帮扶,村民每月能增收2000余元,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谈及工坊“带富”发展,叶哲兵难掩喜悦。
近年来,该行探索推行“一坊一联络员”“金融助富专员”工作机制,选派联络员120人,变“‘共富工坊’找银行”为“银行主动联系‘共富工坊’”,以全方位走访对接,有效满足融资主体金融服务需求,实现对“共富工坊”的精准“滴灌”。
“全村走上致富路”
“你看!这些龙虾个头大、背壳红,肉很肥!”走进玉环芦浦镇井头农业合作社“稻虾共生”项目基地,大片水田映入眼帘,村民们正忙着捕捞今夏第一批小龙虾。
“今夏行情好,一般捞多少,商贩就要多少,每公斤批发价20—25元,主要看个头定价,等小龙虾收完,就可以进行水稻插秧了,我们‘稻虾共生’的有机稻谷售价虽然比普通稻谷贵,但备受青睐!”井头村党支部书记黄德夫言语中满是自豪。
据了解绿色养虾和生态种稻,“稻虾共生”模式是芦浦井头村“生态工坊”走出的集体致富新路子。
值得一提的是,井头村还按照“村集体占股51%+技术入股30%+田农户19%”比例筹措、分配资金。这就意味着,村民们都能“分杯羹”。
“真的很感谢农商行,给我们发了1500万元的贷款,有了资金去发展,我们成功探索出了‘稻虾共生’共富模式,下阶段我们将依托百丈岩3础级景区发展农家乐,建果蔬园、小龙虾垂钓池、稻作文化研学基地等,打造‘产加销’‘农文旅’有机结合的农业产业化‘一条龙’经营模式,让村子更美、村民更富。”谈到“共富工坊”的发展,黄德夫信心满满。
“提供好的产物、优的服务,才能让村民依托‘共富工坊’,在共富路上跑得更快,预计到2025年,我们将争取对“共富工坊”授信支持不少于15亿元。”玉环农商银行业务拓展部负责人刘严和说道。
聚焦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聚焦“共富工坊”重点,该行不断强化社会资源、金融资源、系统资源整合共享,全力对接助推共富工坊“传、帮、带”高效发展,助推玉环文旦、干江葡萄等乡村特色产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放大“共富工坊”带富效应。
现如今,玉环已相继建成“耕海牧渔”海上工坊、“稻虾共养”生态工坊等50余家,带动就业近2000人,人均年增收超万元,已成为村民增收、农村增美的新路径,描绘出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