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卡“刷”出乡村新面貌
10年前,为做好叁农金融服务,台州银行“村聚易贷·兴农卡”(以下简称“兴农卡”)应运而生,并于2013年6月正式推出市场。
凭着“额小、面广”的优势,“兴农卡”在农村迅速打开了局面。“兴农卡”平均授信额度仅15.95万元,却覆盖了超过30万农户群体,让无数农户、青年创业群体在家门口享受银行送贷上门“一站式”金融服务。
10年来,“兴农卡”凝聚了台州银行人服务叁农小微的心血和激情。他们响应国家号召,带着“兴农卡”走入田间地头,与叁农小微携手共进,践行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为叁农而生,“贷”出村民增收致富路
“有了‘兴农卡’15万元的授信,我又能购买新的竹子了。”董卫清作为“兴农卡”在杭州余杭区中泰乡紫荆村的首批客户,早早尝到了兴农卡融资、授信双功能的甜头。
“家家做竹笛,户户闻笛声”是紫荆村的真实写照。这里集聚着160多家笛箫乐器厂,年产竹笛300多万支,占到国内外总量的80%以上。
今年57岁的董卫清,是紫荆村里最早一批制笛人之一。他的“铜岭桥乐器厂”就在自家叁层小楼,不大的作坊里,董卫清夫妇两人和两个工人,能完成从竹子到笛子的“一条龙”生产。
但快速发展的背后,问题也同样存在。由于竹笛制作周期过长,从苦竹砍伐到竹笛上市,前后长达数年,经营者需要大量垫资,村民大多是手工作坊,普遍缺乏流动资金。
当时恰逢台州银行推出支农惠农产物“兴农卡”,台州银行大胆破除了农户的“融资难”、“担保难”,最高授信额度30万元(含),近八成客户以信用方式发放。在信用额度内随时随地借款、还款,还可多次提款、逐笔归还、循环使用。
“兴农卡”一经推出,便在村里大受好评。当地的竹笛协会会员们一起团购了86张“兴农卡”,董卫清也拿到了信用额度8万元的“兴农卡”,解决了资金上的燃眉之急。
“兴农卡”的诞生,引导金融资源向农业、农村倾斜,撬动农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也为台州银行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目前,“兴农卡”在紫荆村预授信242户,贷款金额近700万元,竹笛产业年总产值3.4亿元。
整村授信,精准滴灌助力乡村振兴
4年前,台州银行石桥头小微公司专营支行向石桥头镇的27个村(居)发放了8.2亿元整村授信额度。如今,牌匾上的数字已经成了种植户们实实在在的“活动钱包”。
今年,种植户王正法又迎来了葡萄丰收,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大棚内,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挂满枝头。
王正法经营的兴发葡萄专业合作社共有200多亩葡萄,短短四五年的时间规模翻了一倍。
“当时,我急着想扩大规模,购入大棚支架、招小工,每样都得花钱,单单大棚的成本每亩就要1500元,总共需要投入50万元,还缺20万元。”王正法说。
“兴农卡”就是一场及时雨。王正法每年都会进行自助借款,每次能借到20万元。等葡萄一卖出去,他就会及时将贷款还上,避免产生更多的利息。
石桥头镇做小生意的村民较多,村民之间互相担保的现象较多。
近年来,台州银行锁定农村客户群体融资需求进行量身定制,通过小额信用及统一提前授信方式进行“整村授信”批量覆盖,以银行与村居建立“伙伴银行”关系达成整体合作,切实解决农户融资及担保问题,也大大提升了普惠金融的广度和深度。截至目前,“兴农卡”授信已覆盖全行内有效村居9748个,浙江省内8838个。
服务下沉,打通服务乡村“末梢神经”
“您是我们‘兴农卡’10年的老客户了,感觉有什么变化?”客户经理金赟的话音刚落,叁门小海鲜养殖户王海峰就开始滔滔不绝。
“现在贷款只要手机有网有信号就行,扫一扫村居专属二维码就能实现后全流程线上化闭环操作,贷款像‘点外卖一样方便’了。”王海峰笑着说。
2013年4月,“兴农卡”在叁门银座村镇银行试点开办,王海峰是第一批受益者。10年来,他从刚开始“兴农卡”授信20万元,生意越来越好,还做起了青蟹养殖生意,收入水涨船高,在县城买了房,授信额度也提升至30万元。
10年间,台州银行不断优化信贷流程,提升金融服务效率,让他感触颇深。特别是2021年在原有“兴农卡”村居作业模式基础上,创新推出村居“扫码贷”,用“数据跑”、“系统跑”代替“农户跑”,大大提升农户办贷效率,有效深化了普惠金融质效。
10年来,台州银行用“一张卡”,下好“一盘棋”。台州银行派驻金融联络员,每月携带客户服务移动工作站(笔础顿),将营业网点搬进村部、文化礼堂、田间头地,送贷上门,开展走心服务。
在叁门另一位养殖户何昌文的记忆中,台风季客户经理还会协助养殖户们抗台,甚至送一些热茶热饭到养殖塘岸边。“这些都让我们非常感动,如今我们已经处得就像朋友一样。”10年来,“兴农卡”始终立足村居、服务叁农,交出了一份金融活水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异答卷。